皮秒雷射:您該知道的六件事(下)--醫師親身實測、療程與術後照護
Q:「皮秒」雷射的「皮秒」,是什麼意思呢?
Q:那「蜂巢」皮秒雷射的「蜂巢」,又是什麼意思?
Q:打皮秒雷射,有什麼治療效果呢?
請見前作《皮秒雷射:您該知道的六件事(上)--醫師詳解皮秒、蜂巢原理與效果》※ ※ ※
--【2025 年 11 月.作者註】--
本文承接上篇,繼續探討皮秒雷射的治療優勢、完整療程與術後照護。而文中筆者「以身試法」的雷射實測比對圖,至今仍是網路上最直觀的臨床差異說明之一。
我在關鍵段落加入【2025 年補充】,包含 AI 智能輔助診斷的臨床應用、術後照護的新觀念及雷射光電儀器的未來發展,確保資訊與時俱進;同時也再次強調,本文僅為一般性醫學科普文章,進行任何醫美療程前,請務必與您的皮膚科專業醫師進行完整討論。
※ ※ ※ ※ ※ ※
Q:皮秒雷射相較起傳統雷射,具體來說,有什麼治療上的優勢呢?
我們已經知道皮秒雷射有三種透鏡,其治療適應症各有不同;因此,在討論皮秒雷射的具體治療優勢時,應將不同透鏡與它們所對應的傳統雷射,區分開來討論!由於筆者沒有在網路上,找到橫向比對的類似圖片,因此我就乾脆「以身試法」,拿自己手臂打雷射給大家看啦 XD
事先說明,本院所引進的皮秒雷射為 PicoSure,所對比者,也是本院設置的傳統雷射機台(當時本人任職於板橋黃皮膚科診所)。
另外,影響雷射治療的變因非常多!除了基本的「波長」和「脈寬時間」以外,還有雷射的能量與施打發數、治療區域的膚況與膚質、術前與術後的肌膚照護等諸多因素;我儘量使用各雷射常規治療的能量,施打於自己手臂,在術後立即拍照,當中仍然會夾雜著個人的主觀經驗與想法。誠摯建議您在選擇雷射治療前,請務必與皮膚科專業醫師進行充分討論,才能找到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喔 :D
除斑淨膚治療:固定式平頭波透鏡 VS. 傳統除斑雷射
像 755 或 1064 nm 波長,這些對黑色素親和度非常高的雷射,可針對皮膚深淺層斑點,進行整體性治療,且不會對皮膚表面產生太多紅腫不適的副作用(因為這些波長對於「血紅素」和「水分子」的親和度很低);另外還有「些許」抑止皮脂腺出油量和「稍微」刺激膠原蛋白增生的效果,可輔助改善痤瘡問題並調理膚質,因此被我們稱為「除斑淨膚」雷射。不管是皮秒除斑淨膚或傳統除斑雷射,我們可以看到術後其實都不會太紅(照片中我還沒冰敷呢 XD),兩者恢復期的差異不大,都不會很久;在雷射過程中,皮秒除斑淨膚的刺熱感相對較低,但傳統除斑雷射也不會熱到令人感到十分不舒服。
因此,皮秒除斑淨膚的主要優勢,就如《皮秒雷射(上)》所說明的--因為將「脈寬時間」縮短到皮秒等級,所以「反黑機率較低」且「除斑效率較高」。
刺青/淺層斑點加強治療:調整式聚焦性透鏡 VS. 傳統 532 nm 波長
我們先談談刺青,刺青的治療主要還是要看其顏色作決定,不同顏色的刺青,要選擇不同波長的雷射機台作治療。由於刺青色素的「熱緩解時間」(TRT)比皮膚本身的黑色素還要更短,所以強烈建議選用皮秒等級的機台作處理,治療效果和術後恢復期,都相比傳統雷射有顯著優勢。而因為我身上沒刺青,所以就沒辦法打給大家看啦 XD對於處在皮膚較淺層的斑點,我們可以配合用一些更積極的方式作治療,效果會比單純進行除斑淨膚雷射要快上不少,如使用波長較短的 532 nm 波長進行治療(也因此 1064/532 nm 波長的機台有其優勢,一台機器就有兩種有效的治療波長)。較短的波長作用在皮膚較淺的部位,可對淺層斑點加強打擊;像是典型雀斑的患者,往往斑點處掃個一次 532 nm 波長,結痂掉落後,雀斑就會大幅減少了。
還有,使用 2940 nm 波長雷射,把淺層斑點整片直接磨去,也是一種積極的治療方法,但是開放性傷口就需要後續更耐心的護理;這裡必須提醒大家--越積極的治療,當下效果越好,但反黑機率也越高!
![]() |
| 反而顏色較深、輪廓明顯者才是淺層斑喔!只有淺層斑能夠「加強打擊」,深層斑點只能耐心持續治療--非常感謝小荳瑞姿診所的小沙吉院長授權引用這張簡潔明瞭的好圖 :D |
我們使用皮秒聚焦性透鏡,來處理淺層斑點,也是應用類似的原理--尖頭波的單點能量較強,聚焦在淺層斑點上,進行局部加強打擊,能更好地擊碎黑色素,提高除斑效率;由於 PicoSure 是 755 nm 波長,即便使用聚焦性透鏡,仍然無法達到 532 nm 波長那樣專門針對淺層斑點的效果,所以在治療效果上,可能稍有不及。
532 nm 波長治療,往往會造成表面結痂,且術中較為疼痛;相對起來,皮秒聚焦性透鏡在治療上只會形成輕微薄痂,治療時不會太疼痛,術後恢復期也短,因此在聚焦性透鏡治療淺層斑點上,皮秒雷射的主要優勢為「恢復期較短」、「術中不太疼痛」、「反黑機率較低」。
痘疤痕/皺紋治療:蜂巢式聚焦陣列透鏡 VS.傳統飛梭雷射
皮膚上對於凹疤和紋路的治療,以往是選用傳統飛梭雷射治療;其中又以各雷射光熱效應的汽化效率,分為剝離型飛梭(如 2940 nm 和 10600 nm 波長)和非剝離型飛梭(如 1550 nm 波長)。蜂巢式聚焦陣列透鏡,是對皮秒雷射光進行「加工」,打擊皮膚時產生的「空泡效應」(LIOB,詳細機轉請見《皮秒雷射(上)》),可以類比「剝離型飛梭」的效果,又不會有開放性傷口,修復期相對較短,術中的疼痛感,也遠比飛梭雷射輕微!
尤其是 10600 nm 波長的二氧化碳飛梭,汽化效率高,熱效應也強,因為波長非常長,所以穿透深度十分深,印象中我當天沒冰敷就回家了,晚上躺在床上,施打 10600 nm 波長的那塊,仍然持續抽痛,我還爬起來吞了顆止痛藥呢 QQ
傳統的整層磨皮雷射,治療效果雖然會比傳統飛梭雷射的效果來得快,但因為大範圍傷口的湯湯水水很難護理,恢復期太長,因此也就沒什麼人願意這樣打了(講坦白話,目前醫師也不太希望患者進行整層磨皮,風險太高);傳統飛梭雷射的破壞程度,比蜂巢皮秒雷射來得強,效果也可能會比較好,但是在術後照顧上,相對比較麻煩,而且只要有開放性傷口,反黑機率就隨之大增!
總而言之,蜂巢皮秒雷射的主要優勢同樣也是「恢復期較短」、「術中不太疼痛」、「反黑機率較低」。
剝離型飛梭,常會與非剝離型飛梭協同進行治療,而蜂巢皮秒雷射,同樣也可跟非剝離型飛梭雷射(如 1550 nm 波長)一起使用;蜂巢皮秒雷射的「空泡效應」,加上非剝離型飛梭的「熱效應」,相輔相成來改善凹疤紋路問題--這裡也要跟大家強調,多種雷射的合併治療,效果可能越好,但恢復期越長,反黑機率也越高!
進一步提醒,對於痘疤痕(痤瘡疤痕),蜂巢皮秒雷射能達到不錯的重塑效果;但若在受傷後已進展為「皮膚的創傷後症候群」--例如肥厚性疤痕與蟹足腫--則需要更全面的整合性治療策略(詳見文末「同場加映」)。
另外,前文中所提到的「皺紋」,是單指皮膚表面上的細紋--蜂巢皮秒雷射的治療,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抗皺效果,但對於肌肉拉扯造成的較深紋路,並沒有辦法達到很好的改善!如果是動態性紋路,可以選擇「肉毒桿菌素」治療;若已形成靜態性紋路,就要考慮微整填充、埋線拉提、電波拉提或音波拉提等更進一步的療法。
A:綜上所述,在「除斑淨膚」方面,皮秒除斑雷射的優勢是「反黑機率較低」且「除斑效率較高」;在「凹疤皺紋」方面,蜂巢皮秒雷射的優勢是「恢復期較短」、「術中不太疼痛」且「反黑機率較低」。
※ ※ ※ ※ ※ ※Q:進行雷射的整體治療流程為何?
必須要向大家強調--雷射的治療成效,不是單單由療程中的施打參數和醫師手法來決定,而有很大程度是取決於術前與術後的肌膚照護。因此,所謂的整體治療流程,需從「術前」就開始談起:首先,您應思考清楚,自己最想改善的膚質狀況為何--是斑點?或是凹疤?還是兩者都要?--每種雷射機台的治療面向有所不同,希望一次得到多種皮膚狀況的大幅改善,往往就要擔負較長的恢復期和較高的反黑風險!
做足基本功課,對雷射建立基礎認知之後,比較能夠與醫師充分討論自己的治療需求。推薦您除了本文與《三張圖搞懂醫美雷射原理》以外,也可同時參考美的好朋友網站上有關雷射的相關科普文章。
在前往門診諮詢時,最好是素顏前往,方便醫師評估(同樣的,如您去皮膚科門診看臉部疾病,也希望您儘量不上妝,不然真的會讓醫師「霧裡看花」)。
※ ※ ※
【2025 年補充】AI 輔助肌膚檢測儀器(如 VISIA 皮膚分析系統)已在許多診所普及。透過高解析度的多光譜影像、臨床數據資料庫及 AI 演算法,能客觀評估患者的斑點類型(淺層/深層)、色素分佈、毛孔狀況、紫外線累積傷害等特徵,為醫師提供完整數據,進而制定更精準的治療計畫。
※ ※ ※
除了與專業醫師討論雷射本身療程以外,還應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是否有某些遺傳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會影響傷口癒合)、長期服用哪些藥物(尤其是抗凝血劑,會增加出血風險)、半年內有無服用口服 A 酸(易有光敏感及傷口癒合不良風險)、先前施打醫美雷射的經驗、治療區域的皮下有無植入物、藥物過敏史(尤其是對麻醉藥物或麻膏過敏者)等重要資訊。
哺乳期婦女、光過敏體質或蟹足腫體質的患者,請務必告知醫師,由醫師慎重評估是否適合施打雷射;而懷孕婦女,基於安全考量,一般不建議在此時進行非必要的雷射療程。
另外,治療部位如果有疱疹、濕疹、感染性傷口等急性皮膚問題,應先治療至完全痊癒;而痤瘡、酒糟、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等慢性皮膚問題,也應控制到相對穩定階段,再考慮進行雷射療程。
與醫師討論後,排定後續的醫美雷射時間;在雷射預定日前的一到兩周(至少前三天),需避免進行換膚、做臉、去角質、塗抹酸類藥膏、使用美白面膜、過度日曬行程等可能影響膚況的行動,以避免雷射當天的皮膚過於敏感,增加術後持續泛紅與反黑風險!上述的具體停用時間點,需依不同的雷射和每人的膚質作調整,請確實遵照門診醫師的具體囑咐。
報到後,請依專業護理師指示,徹底清潔要施打雷射部位的皮膚。因為如果有化妝品或防曬劑沒卸除乾淨的話,其中可能含有的「感光物質」,會與雷射起光化學反應,導致不可預期的副作用!
進行術前拍照後,為了降低雷射中的痛感,一般會在治療部位敷上局部麻醉藥膏,麻膏發揮作用約需二十到三十分鐘;而如果會對麻膏過敏的人......就得靠忍耐力了。皮秒雷射算是舒適感很高的雷射,有些
進行雷射之前,專業醫師會對您當下的膚況再次評估,並確認您已充分了解本次雷射療程;治療本身時間反而比較短,依治療範圍和雷射項目,約五到十分鐘不等。雷射進行時,應只會感到輕微的溫熱感或偶爾可接受的痛感(有點像橡皮筋輕輕彈臉的感覺);PicoSure 的 755 nm 波長,屬可見紅光波長,醫護人員會幫您進行眼部的防護措施,但當雷射擊發到眼周附近時,仍會有較刺眼的紅光,不需太緊張,過程中緊閉雙眼即可。
雷射治療當中,若您覺得劇烈的疼痛不適,請立即跟醫師進行反應。但若在進行臉部療程時,不應叫喊或轉頭,以免雷射誤擊到不該施打的部位,請用舉手的方式告知,醫師會立即停止治療,再次確認雷射機台能量以及治療部位的狀況。
雷射治療結束後,專業護理師會幫您進行第一次的冰敷,同時衛教術後照護事宜;冰敷後,會再次評估您的皮膚狀況,確認沒問題後,返家前會幫您預約下次門診或療程時間。
A:對雷射達到基礎認識→與皮膚科專業醫師進行門診諮詢→預約醫美時段→報到→徹底清潔治療部位→拍照→(敷麻膏)→施打雷射→冰敷→專業護理師進行術後衛教→返家前預約下次門診或療程時間
※ ※ ※ ※ ※ ※
皮秒雷射在術後的第一次冰敷之後,往往就退紅大半了,如果您返家還是感到紅熱不適,請加強間歇式的冰敷,冰敷時間一次約十到二十分鐘,間隔至少三十分鐘,避免過長時間或過度密集的冰敷,導致皮膚表面凍傷;冰敷時,請用毛巾包裹冰敷袋再貼近患部,避免過多冰塊融化的生水接觸皮膚,增加感染風險。
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術前」需避免的換膚行為,在「術後」也是要間隔一段時間,最好一到兩周,至少隔三天以上,避免在術後皮膚敏感的狀況下,造成過度的刺激。
「防曬」,是醫師絕對會再三強調的必要步驟!如果皮膚紅熱敏感較劇時,不應過早地使用防曬劑,而以加強「避免曝曬」和「物理性遮蔽」來進行防曬;後續在膚況可接受時,也應使用成份簡單的防曬劑,建議選用純物理性防曬產品。
術後嚴格防曬,應至少維持兩周的時間,而若想改善膚質,必須要再次向您強調--作好確實「防曬」,是您「效益最高」的美膚投資--紫外光不只是會誘發黑色素的活性,導致斑點生成,還會導致光老化和癌變,更是幾乎所有皮膚疾病的惡化因子!
如已確實遵照醫囑護理,仍出現非預期的紅腫或傷口狀況,就應儘速回院,由原施打雷射的醫師進行診療;若因膚質狀況,不幸出現反黑,也不用太著急,醫師會視情況開立退斑藥膏,絕大多數的反黑,在一段時間內都會改善的。
Q:進行雷射的術後注意事項為何?
「術後」的肌膚照護,也是決定雷射療程成敗的關鍵,這裡列出幾個重要的注意事項:早晚薄擦藥膏,冰敷緩解不適
雷射術後,一般都會開立退紅藥膏(弱效的類固醇藥膏),如果有傷口或薄痂,會加開傷口藥膏(抗生素藥膏),請依醫囑,早晚薄擦在患部即可,擦太多次或是塗太厚,反而容易導致刺激,適得其反!還有,千萬不要摳去痂皮,這樣容易引起感染,還會導致凹疤和色素沉澱問題。皮秒雷射在術後的第一次冰敷之後,往往就退紅大半了,如果您返家還是感到紅熱不適,請加強間歇式的冰敷,冰敷時間一次約十到二十分鐘,間隔至少三十分鐘,避免過長時間或過度密集的冰敷,導致皮膚表面凍傷;冰敷時,請用毛巾包裹冰敷袋再貼近患部,避免過多冰塊融化的生水接觸皮膚,增加感染風險。
適度清潔保濕,嚴格加強防曬
後續進行患部清潔時,一開始請單純用水清潔,待紅熱感大幅消退時,再依情況加上敏感肌用的溫和清潔產品,水溫也不可以太燙,不要過度按摩搓揉皮膚;保濕方面,也需使用低致敏性的保濕產品,成份越單純越好!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術前」需避免的換膚行為,在「術後」也是要間隔一段時間,最好一到兩周,至少隔三天以上,避免在術後皮膚敏感的狀況下,造成過度的刺激。
「防曬」,是醫師絕對會再三強調的必要步驟!如果皮膚紅熱敏感較劇時,不應過早地使用防曬劑,而以加強「避免曝曬」和「物理性遮蔽」來進行防曬;後續在膚況可接受時,也應使用成份簡單的防曬劑,建議選用純物理性防曬產品。
術後嚴格防曬,應至少維持兩周的時間,而若想改善膚質,必須要再次向您強調--作好確實「防曬」,是您「效益最高」的美膚投資--紫外光不只是會誘發黑色素的活性,導致斑點生成,還會導致光老化和癌變,更是幾乎所有皮膚疾病的惡化因子!
如有異常狀況,提前回院就診
一般來說,皮秒除斑雷射,多於一天內退紅,蜂巢皮秒雷射,大多在兩到三天內退紅;而如果有使用皮秒聚焦性透鏡針對淺層斑點加強治療,形成的薄痂可能會持續數日。如已確實遵照醫囑護理,仍出現非預期的紅腫或傷口狀況,就應儘速回院,由原施打雷射的醫師進行診療;若因膚質狀況,不幸出現反黑,也不用太著急,醫師會視情況開立退斑藥膏,絕大多數的反黑,在一段時間內都會改善的。
間隔時間施打,避免過度醫療
雷射治療,就是一種「破壞」,即便是想去除皮膚的凹疤與細紋,也是「從破壞中求建設」;就算用到恢復期較短的皮秒雷射,術後的皮膚,仍然會比較脆弱,需要當成「敏感肌」來照顧,而黑色素的代謝,與皮膚的恢復,都需要「時間」。因此,不應急於求成,要求醫師過度頻繁地為您進行雷射治療,更不該一家打完換一家,每間診所的雷射機台不同,每個醫師思考的治療方向也不一樣;若是好幾家混著打,更容易衍生問題!
專業醫師會依您的膚況與需求,幫您安排適合的雷射治療間隔;一般而言,皮秒雷射應間隔四到六周施打。另外,夏天日曬時間長,反黑機率高,如非必要,應儘量避免在這個季節進行雷射。
A:術後注意事項,說太多記不住,那麼請至少記得這段話--防曬、防曬、防曬!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還有,皮膚如果出問題,趕快回去找醫師!
※ ※ ※ ※ ※ ※
【2025 年補充與未來展望】
術後保養觀念的「保濕」部分,在近年的研究指出,雷射術後皮膚不只缺水,更重要的是「皮膚屏障受損」與「自由基攻擊」。因此後續有許多添加「修復皮膚表面屏障」和「抗氧化、中和自由基」的修復型保濕品問世;然而,仍應注意避免選用成分過度複雜的保濕品,以免刺激術後較為敏感的肌膚。而「防曬」部分,仍是不變的重中之重!最穩妥的方式,可於術前諮詢或雷射療程時,將您日常使用的保養品,帶來給您的皮膚科專業醫師評估。
包含皮秒雷射在內的雷射光電儀器,已朝著更加智能化的 AI 輔助治療發展:
除了前文提及的AI 輔助肌膚檢測(影像分析)儀器外,更進階的應用包括「AI 預測反黑風險」與「療程效果模擬」。透過大數據學習與推算,AI 已可試圖預判術後反黑機率,讓醫師能提前調整治療策略;並且能在術前「模擬」數次療程後的可能效果,讓醫病雙方能更好地溝通治療預期。
除了前文提及的AI 輔助肌膚檢測(影像分析)儀器外,更進階的應用包括「AI 預測反黑風險」與「療程效果模擬」。透過大數據學習與推算,AI 已可試圖預判術後反黑機率,讓醫師能提前調整治療策略;並且能在術前「模擬」數次療程後的可能效果,讓醫病雙方能更好地溝通治療預期。
甚至某些頂尖雷射光電儀器已加入「AI 即時參數調控」的功能,療程中即時偵測皮膚反應、動態微調能量,最大化療效與安全性。這代表雷射光電治療正從「醫師經驗主導」進化為「醫師專業加 AI 輔助」的精準醫療時代。
即便醫療科技突飛猛進,連一向堅守 755 nm 波長的 PicoSure PRO 經典機型,其美國官網亦提及加入了 1064/532 nm 波長的探頭,以涵蓋更廣泛的刺青治療,在不久的將來想必會引進台灣市場;然而,本文提及的皮秒雷射治療原理,以及術前/術中/術後的注意事項,仍然沒有改變。
安心變美的前提,同樣仍是奠基於醫病雙方的良好溝通與充分配合。
※ ※ ※ ※ ※ ※
[同場加映]
1﹒夏紹剛醫師:三張圖搞懂醫美雷射原理
2﹒皮膚的「創傷後症候群」--淺談肥厚性疤痕與蟹足腫
3﹒「軍隊」對「菌隊」:一篇搞懂痘痘、痘疤、A酸皮膚炎的保養治療全攻略
[延伸閱讀]
1﹒肉毒桿菌素:您該知道的六件事(上)/(下)
2﹒立塑(Liposonix)--非侵入式的體雕減脂利器
[延伸閱讀]
1﹒肉毒桿菌素:您該知道的六件事(上)/(下)
2﹒立塑(Liposonix)--非侵入式的體雕減脂利器
3﹒《中西醫療與健康減重》懶人包
4﹒《中西醫療與健康減重》2025 年 8 月更新:「神奇」的瘦瘦針
4﹒《中西醫療與健康減重》2025 年 8 月更新:「神奇」的瘦瘦針
5﹒皮膚科藥膏「劑型」解析:一篇搞懂油膏(Ointment)、乳膏(Cream)等七大分類
※ ※ ※ ※ ※ ※
[參考資料]
1﹒板橋黃皮膚科診所官網:《儀器介紹》
2﹒黃禎憲皮膚科診所官網:《雷射光療》
3﹒台北市衛生局:【美容醫學】專區
4﹒邱品齊院長:《光電雷射術後保養三部曲》
5﹒王修含院長的部落格,王院長不只是皮膚專科醫師,還是台大的生醫電子碩士,對於醫美雷射的鑽研非常精深,網站裡的雷射光電相關文章非常豐富。
6﹒林政賢院長的部落格,不止內容優質,而且圖文並茂,十分淺顯易懂。
7﹒小沙吉院長的部落格,當中的醫美相關文章,對於當年剛踏入這個領域的我,幫助非常大,特此感謝學長,也歡迎大家追蹤。
8﹒美的好朋友,推薦您參考這個面向群眾的衛教網站,其著書《自己的肌膚自己救》,剖析了皮膚保養的方方面面,也很值得有興趣的您找來看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