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讀後感(上)--台灣人看「國際觀」
夏紹剛
顏擇雅女士,是雅言出版公司的創辦人,除了翻譯許多世界名著外,多年來顏女士也持續筆耕不輟,作品文情並茂,質量俱豐,本人先前印象最深的是<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而今年初(2018年1月)所出版的<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一個多月來在網路上已出現大量的好評,因此溢美之詞就不再多提,我認為本書有兩個核心主軸--「國際觀」和「變局」--接下來分成兩篇,向大家提出我的讀後感想。
本書的起點--國際觀
「什麼是國際觀?」,是本書當中篇幅最長也是成文最早的文章,起因於幾位教育界的大老,紛紛跳出來用「缺乏國際觀」來痛批年輕人的見識淺薄,目光短淺;而顏女士糾正了這些大老在邏輯上的嚴重誤區,也提出了她所認為如何看待「國際觀」的正確姿態。簡單說,就是一篇啪啪作響的打臉文。
※ ※ ※ ※ ※ ※
大老們的論調,很簡單、很直觀,只要年輕人沒辦法回答出他們所提出的史地問題,就是「缺乏國際觀」,再把這個問題歸咎於「本土意識形態高漲」,其實接連犯了好幾個邏輯上的大漏洞。
李家同:「大學生,錯把戴高樂當樂高!」
洪蘭:「聖地牙哥,不只是智利首都更是美國的一個郡!」
乍聽兩人的言論,好像很嚴重,但是,會回答這些百萬小學堂的問題,就是充滿了國際觀嗎?姑且不論這些大老自擬問題對「國際觀」的代表性,在腦袋中塞進一堆史地名詞,並不能提升我們觀看國際問題的視角,更嚴格些說--
這些大老所推崇的老派填鴨式教學,恰恰是扼殺學生思考及想像的最大主因!
※ ※ ※ ※ ※ ※
我的學生時期,正處於聯考時代的末期,唯一的教科書來源還是國立編譯館;歷史和地理,在當時的刻板教育中,以及分數掛帥的氛圍下,對我而言就是不斷的記憶這些扁平的死板名詞,考完之後,馬上就忘光光了。
這種「背多分」的學習方式,老師教學上很容易,大不了加上「棒下出英才」,分數就會很好看;但如此當然完全激不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甚至讓學生打從心底的討厭歷史、厭惡地理!
尤其現在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背誦史地名詞這種低階的工作,實在可以改請電腦代勞了--真的很重要的「常識」放進 Evernote 中,有需要立即點查;甚至其他大部份不是很常用到的冷門「知識」,遇到的時候 Google 一下就好了。
以史為緯,以地為經
碎片化的刻板印象,無法一窺「國際觀」的全豹;而更嚴重的,是觀點上的偏執。
因為演講引不起聽眾興趣,見笑轉生氣飆罵的李家同教授,認為活耀於二戰到冷戰時期的戴高樂總統是法國歷史上的最重要人物,殊不知他用著上一個時代的時間軸在看歷史。
如果一個做學問的人,沒有放下自己的我執,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看待這個世界,這樣子推衍出的「國際觀」,也只會是偏差的、扭曲的。
※ ※ ※ ※ ※ ※
先前曾在電視節目中,聽到李筱峰教授對於打造正確台灣史觀的想法,深得我心:
打破「以中國為中心、以漢族為中心、以男性為中心」的狹隘史觀,並跟世界史做橫向的比較。
如果一個老師在教學時,能把中國(其實說白了只是東亞的一個大國)框架打破,從台灣這個我們所身處的島嶼出發,用時間軸來定錨,把世界各地的歷史做出平行比較,促使學生自己判讀並獨立思考,那學習史地起來,會是多麼的暢快淋漓啊!
李筱峰教授當時提到的例子是「林爽文事件/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這是在相似的年代,台灣、美洲、歐洲各自發生的大起義事件,如果老師能引導學生針對三者的前因後果做出整合性思惟,我想這段歷史,就會是留存在學生腦中一輩子受用的禮物。
※ ※ ※ ※ ※ ※
「台灣史」和「世界史」也並非徑渭分明,「本土化」與「國際觀」更不是如大老所說,處於天平的兩個極端!
本書娓娓道來台灣的「國際史」,世界各國對福爾摩沙的影響,比我原本所想的還要深遠太多,正如台灣的「三貂角」也是一個西班牙人命名的「聖地牙哥」(全世界有一百多處「聖地牙哥」)。
我十分贊同「本土即國際」的觀念,因此,我們不該守著支離破碎的死知識,不能被刻板印象所囿,在去中心化後,才能真正以史為緯、以地為經,用宏觀的角度來思考整個國際的全局觀點。
台灣人不該妄自尊大,更不要妄自菲薄
李鴻章割讓台灣時的自我安慰,「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做出了不一樣的評斷,她認為台灣與國際接軌緩慢,到十七世紀才因為荷蘭人的進駐,躍入世界舞台,正因為它是一個物產豐饒、富足快樂的世外桃源,居民才會不假外求。
如今,台灣從「寶島」,變成大家口中的「鬼島」,但事實上很多都是因為看不清「變局」的恐慌性「唱衰」;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如何抱持正確的「國際觀」,看清自己的定位,也就更加的重要了!
※ ※ ※ ※ ※ ※
圍繞著「國際觀」和「變局」這兩個核心,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許多開拓性的見解--
與其追求小小確幸,更該腳踏實地努力。
與其經營飯飯之交,更該充實自我內涵。
與其崇尚中國狼性,更該放眼世界取經。
與其鼓勵年輕人踏出舒適圈,更該追求國家產業升級創新。
※ ※ ※ ※ ※ ※
台灣不強,但也不弱。
「變局」增加了我們對未知的恐懼,但在其中,也充滿著機會。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是要劈樹當柴,還是改吃樹皮;是要愁困哭天搶地,還是登頂採摘新粒;是要搶奪他人手中所有,還是自己設法種樹生果。
在遙遠過去的某一天,弱小的黑猩猩被趕下果樹,在沒有果子吃的情況下,牠嘗試直立行走空出雙手,牠學習使用器具,牠開始狩獵。
最後,牠,變成人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