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藥膏「劑型」解析:一篇搞懂油膏(Ointment)、乳膏(Cream)等七大分類


一張木製調色盤上,展示著七種不同質地的皮膚科藥膏劑型,包含凝膠、乳膏、乳液、粉末與泡沫。右側文字標題為:皮膚科藥膏劑型解析:一篇搞懂油膏與乳膏等七大分類。

皮膚科藥膏「劑型」解析:一篇搞懂油膏(Ointment)、乳膏(Cream)等七大分類

夏紹剛醫師
「外用藥膏」是皮膚科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可以簡單地依「劑型」「用途」來分類。本篇將介紹藥膏的「劑型」

劑型,就是藥膏製作出來的形態,藥膏除了其添加的有效藥用成分(Drug)外,另一個決定治療效度的因素,就取決於它的賦形劑(Vehicle)賦形劑我們可以直觀地把它們當做藥用成分的載體--多半是用油跟水作一定比例的混合,形成各種不同的藥膏形態,以供不同的病灶情況作使用。各劑型其「油占比」由多到少,依序為:

油膏(Ointment)>乳膏/乳霜(Cream)>乳液(Lotion)>[無油配方]溶液(Solution)/凝膠(Gel)


一張資訊圖表,透過瓶子圖示呈現三種皮膚科藥膏劑型的油水比例差異:油膏(油多水少)、乳膏(油水均等)與乳液(水多油少),並簡述其藥效與質地特性。

油膏(Ointment)
又稱為軟膏,「油包水」(Water-in-oil)的配方,滋潤度最高,適用於乾燥脫屑的病灶或角質層較厚的區域(如手掌和腳掌),由於其封閉性(Occlusive)高,故藥效最強且持久,比較嚴重的病灶會選用此劑型。但質地最為厚重黏膩(其更精確的英文名稱叫做 fatty ointment,所以有些患者不太喜歡用,開立時醫師應確認患者的接受度。油膏的油份多,本身比較不易變質,因此添加的保質劑(Preservatives較少,引發過敏的機率會比乳膏低

乳膏(Cream)
乳膏乳霜的英文都是 Cream,就中文字面上我們會認為乳膏的油份應多於乳霜,而它們兩者在藥品領域,大多時候是代表相同的劑型。其屬於「水包油」(Oil-in-water)的配方,質地滑順,比較沒有厚重黏膩的感覺,所以患者擦起來會比較舒服、好推開,因此只要外觀不會太乾的病灶或角質層不算太厚的區域,醫師往往會優先開立乳膏劑型,畢竟仍需要考慮到患者的「用藥遵從性」。乳膏的含水量較高,為防止微生物孳生,因此需添加較多的保質劑,所以過敏的機率略高於油膏

上述的油膏和乳膏,是皮膚科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兩種劑型

乳液(Lotion)
又稱為洗劑,比起前兩者是更偏水性的配方,擦起來更清爽,但也因為流動性高、太好推開,反而有些患者會覺得水水的,使用時不易控制用量,一不小心擠太多就浪費掉了,多用於大範圍病灶的塗擦,像緩解癢感用的 Calamine Lotion 和除疥用的 B.B. Lotion。

一張資訊圖表,透過圖示與文字說明四種皮膚科外用劑型:溶液(水性配方)、凝膠(透明薄膜)、粉末(乾燥收斂)與泡沫(低刺激性),並解釋其各自的特性與用途。

溶液(Solution)
為純水性配方,多用在最怕藥膏油膩的毛髮區域,因水分蒸散時會讓皮膚變得乾爽,所以也很適合用在潮濕的病灶上讓病灶收乾,使用上跟乳液一樣,常常一不留意就用掉太多。

凝膠(Gel)
於成分中加入了膠體,讓水性基質產生一定的黏稠度,使用上非常清爽、好推開,患者接受度高,擦在皮膚上會形成一層透明薄膜,醫師常使用這種劑型在痤瘡(痘痘)肌膚上,像是抗菌用的克林達黴素凝膠(Clindamycin Gel)和處理粉刺用的三代A酸凝膠(Differin Gel)。

粉末(Powder)
是單純乾燥的粉狀劑型,不含油也不含水,其收斂、乾燥的效果很強,可用於潮濕悶熱的皮膚皺摺區域,像是小朋友常用的痱子粉。

泡沫(Foam)
是較新的劑型,其獨特的多相性結構,優化了藥理成分的釋放皮膚滲透效率,同時也因賦形劑相對溫和而降低藥物刺激性。其可使用病灶區域十分廣泛,毛髮部位也適用。如生髮用的落建Minoxidil泡沫劑型(Foam),臨床上就比傳統的溶液劑型(Solution)刺激性更低,患者接受度較高。雖然泡沫劑型有諸多優點,但單價較高,在健保下有給付的品項不多

一張對比新舊封面圖的組合設計圖。左側為八年前的陽春設計:一個白色藥膏罐的簡筆插畫。右側為現今的精緻設計:木製調色盤上,展示著七種不同質地的藥膏劑型,呈現出更專業的視覺風格。

【2025 年九月.作者註】

八年過去,製圖方式在進化,製藥方式也是。

本文自 2017 年發表至今,文中介紹的傳統外用藥膏劑型,仍是皮膚科臨床實務的核心基石。而近年來,藥物劑型的研發,朝向更精準的先進藥物傳輸系統」(Advanced drug delivery systems發展,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向:

1.穿透增強劑(Permeation Enhancers
透過添加吡咯烷酮類化合物(Pyrrolidones,如 NMP)或二甲基亞碸(DMSO)等物質,暫時且可逆性地對於皮膚角質層的緻密結構進行擾動,從而促進有效藥用成分滲透。 

將藥物「奈米封裝」於脂質體(Liposomes)、奈米乳劑(Nanoemulsions)或固體脂質奈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等載體中,不僅能提升藥物穩定性、控制釋放速率,更能增強穿透效率與標靶遞送效果。

利用能響應皮膚微環境的特定刺激(如溫度酸鹼值變化)的特殊聚合物做為藥物載體,在特定條件下才釋放藥物,達到「精準調控釋放」的效果 。 

※ ※ ※      ※ ※ ※

[延伸閱讀]

1﹒夏紹剛醫師:三張圖搞懂醫美雷射原理
2﹒人為皮膚炎--越抓越癢,越癢越抓

4.皮膚的「創傷後症候群」--淺談肥厚性疤痕與蟹足腫
5.隱藏在神經裡的深層夢魘--帶狀疱疹,您該知道的五件事
6.潛藏在樹蔭間的隱秘刺客--毛毛蟲皮膚炎,您該知道的五件事


留言